关灯
护眼
    这脑子也不确认朱棣是否应下第一件事,很快便打出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在三十年后对时任皇帝朱先樆的公开审判中,推动审判成立,判处朱先樆死刑。”

    ???

    朱棣头上冒出一串问号,他不去计较这件事背后的要求,要他在以现在这种不受信任的情况,做到在三十年后有权推动时任皇帝朱先樆的死刑,还要朱先樆在三十年后受万民唾弃,他可是知道,要发动对时任皇帝的弹劾就得超过70以上大明公民的负面评分,更何况是对皇帝的死刑了,大明法典中对皇帝的最高刑罚也就是终身监控,还不是终身监禁!

    “你先不要管离不离谱。”见朱棣沉默不语,脑子不紧不慢地打字,这时候她倒是不着急了,“我自第一件事的时候就强调了,所发生的事情必须与我所描述的完全一致才需要你去干涉,但凡与我所描述的不一致,你都可以当做我放了个屁。”

    “继续说吧。”朱棣没有给任何回应,他倒要看看,这东西还能放出多么响的屁来,让他好好听听。

    “第三件事,在三十年后,朱先樆被判死刑之后,尽力交好一个叫王沂河的人,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他已经出现了。”

    “记住,是在三十年后,朱先樆被判死刑之后的他,其余情况下,你是否要交好他,随你的便。”

    此话一出,朱棣的脑中警铃狂响,直觉告诉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第三件事,第三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朱棣反复思索这点三件事,他反复强调必须得是朱先樆死刑之后的王沂河,也就是说,朱先樆死刑之后的王沂河与之前的王沂河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人。

    至于朱先樆死刑一事,是王沂河转变的关键诱因,还是王沂河转变这个时间节点的重要特征,朱棣不确定。

    他不确定这颗脑子的身份,自然也不敢完全相信她所说的话,这三件事完全有可能二假一真,若真如朱棣猜测,那么很显然,这最关键的最后一件事可能是真的。

    再结合于大明出现了数百年的道果体系,就不难猜出,王沂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应当就是所谓道果降世,故主归身了。

    当然,朱棣只是跟王沂河复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他作为与王沂河合作者的诚意,同时也是示好,在他看来,不仅仅是之后的王沂河他要交好,现在的也一样,毕竟谁又能知道,道果降世之后,全盘接收王沂河记忆的祂,会不会因此对他产生好感呢?

    至于他的猜测,朱棣并没有全盘告知,毕竟这一点朱棣相信王沂河若不是蠢笨如猪,应该也是能联想出来的,只不过这种事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他贸然戳破此事,恐怕只会让王沂河产生焦虑的同时,对他心生不喜。

    朱棣猜的没错,这样的多次强调实在太过明显,王沂河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道果之难,早在得知此难之时,他就隐隐有一种预感,他的时间并没有卢妙音所说的数百年那么多,故而他一直有一种焦虑,想抓住一切办法窥探拖延道果之难的法子,却不曾想被他猜中了,三十年,竟只有三十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