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镜头一转,又到了应天府大宋临时皇宫之中。

    李纲颇为高兴地对着赵构汇报道:

    “陛下,刚刚得到的消息,金国这一次释放了好几名咱们大宋被俘虏的官员,都是铁骨铮铮的不屈好汉。”

    赵构闻言,顿时就没了兴致。

    铁骨铮铮?

    那特么不全都是主战派么?

    他懒洋洋地打了一个哈欠,随口道:

    “还有什么别的消息?”

    一旁的黄潜善赶忙开口道:

    “还有一封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亲笔手写的国书。”

    赵构接过这份国书,看着看着,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

    他抬头看了一眼李纲,欲言又止。

    李纲有些疑惑地开口。

    “陛下,怎么了?”

    赵构脸上的表情恢复了正常,笑呵呵地说道:

    “没什么。这样吧李卿家,你替朕去接见一下那几位刚刚被释放回来的官员,让他们知道,朕和朝廷没有忘记他们的忠义。”

    李纲不疑有他,便告辞离开。

    等李纲离开之后,赵构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对着面前的黄潜善、汪伯彦开口。

    “两位卿家,你们都来看看这份国书。”

    黄潜善和汪伯彦有些疑惑,将国书传阅了一遍。

    看完后,黄潜善双目放光,立刻开口道:

    “陛下,臣早就已经说了,若是留着李纲,宋金之间永无宁日啊。”

    汪伯彦也道:

    “是啊陛下,李纲之前可是打退过金人的,金人对他恨之入骨。李纲在朝中为相一日,金人就记恨大宋一日。”

    “如此形势,又怎么能让宋金之间彻底和平呢?”

    黄潜善和汪伯彦的话让赵构有些心烦意乱,但此刻赵构最关注的却并不是这件事情。

    他有些不高兴地开口对着两人道:

    “朕让你们看的,是金人有可能三度南下的事情!”

    “你们说,这要怎么解决?”

    黄潜善和汪伯彦一时无言。

    这两位主和派大臣,最擅长的就是构陷同僚搞政治斗争。

    赵构现在却问他们打仗的事情,这让两人怎么回答得上来?

    好在黄潜善反应极快,立刻回过神来,给赵构出了一个主意。

    “陛下,河北、中原的地形过于平坦,金人的大军朝发夕至,实在是难以防守。”

    “陛下不如移驾南迁,到淮南,不,直接去江南便是。”

    汪伯彦闻言也是连连点头,推波助澜。

    “江南距离金国中都可是有数千里之遥,金国是断然不可能奈何得了江南的。”

    两人的意见非常简单。

    打不过,难道还不能跑了?

    赵构一听,立刻怦然心动。

    “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但马上,他又开始犯难了。

    “李纲卿家和宗泽卿家等人恐怕不会喜欢这个主意,不,他们肯定会反对这个主意的。”

    黄潜善趁热打铁,开口道:

    “所以现在问题不就又回来了吗陛下,李纲是绝对不能继续留在大宋的相位上了。”

    如今大宋的宰相们之中,李纲位列左相,排名第一。

    黄潜善是右相,排名第二。

    汪伯彦作为枢密正使,排名第三。

    两人都位在李纲之下,对于这种情况极为不满。

    赵构听完两人对李纲的攻讦,依旧迟疑。

    “唉,其实朕也不喜欢李纲,但他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黄潜善看出了赵构内心之中的动摇,正色道:

    “臣就直说了吧,陛下若是想要移驾南迁,有李纲在,此事断无能行之理。”

    “究竟何去何从,是要保住李纲等待金人怒而兴师,还是南迁保证陛下您的安全,尽在陛下一念之间!”

    赵构纠结良久,终于下定决心。

    “罢了罢了,朕倒也不是怕死,只是如今大宋天下尽系于朕之一身,朕实在是不敢出什么差错啊。”

    “等会就召集群臣议事吧。”

    【正如黄潜善和汪伯彦所料,赵构南迁的提议遭到了李纲的激烈反对。】

    【赵构见状,认为李纲是不将赵构的安危放在心上,从而彻底记恨上了李纲。】

    【很快,赵构就下旨批准了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的奏章,撤销了刚刚成立不过两个月的河北西路招抚司和河东招抚司,将张所、傅亮两位正积极在黄河以北招兵买马的主战派大臣撤职流放。】

    【此外,黄潜善、汪伯彦又发动诸多御史言官上奏折疯狂弹劾李纲。】

    一份李纲亲笔所写的请辞奏折很快就放在了赵构的面前。

    这倒不是说李纲想要撂挑子。

    按照大宋立国以来的惯例,宰相只要被御史言官弹劾,就会主动上奏折请辞。

    皇帝若是支持宰相,自然驳回奏折,如此宰相也就有了底气去压制言官。

    皇帝若是不支持宰相,那么就可以批准奏折让宰相辞职,也算是给宰相一个体面。

    赵构看着这份奏折,沉吟片刻,提笔写下了批示。

    “……论人臣之大戒,罪莫过于擅朝。置辅相于仰成,责尤严于误国……”

    “……以喜怒自分其贤愚,至赏罚失当于功罪。”

    “……朋奸罔上,欺世盗名!”

    “……准李纲辞去相位,流放黄州。”

    【李纲从被赵构启用为相,再到被赵构罢相,仅仅过去了七十五天。】

    【这七十五天,也是大宋主战派短暂得势的一段时间。】

    【李纲罢相之后,被三度追加流放,最后流放到当时大宋最南端的海南岛上。】

    【这位在其他朝代本可缔造中兴之势的名相,就此彻底离开大宋舞台,郁郁而终。】

    【但赵构并没有想到的是,李纲罢相之后,朝堂上主战派声势虽然弱了许多,但民间的怒火却被彻底点燃了。】

    赵构临时驻跸的应天府城中,上万名百姓、士子走上街头,并很快来到了赵构的临时行宫之外。

    “复用李纲为相!”

    “坚决抗金!”

    “诛杀黄潜善、汪伯彦等奸佞臣子!”

    惊天动地的喊声,让正在后宫之中和几名女子胡天胡地的赵构吓了一大跳,连衣服都没有穿好就冲出了殿门。

    “怎么回事,难道是金人打来了?”

    “还是有人造反?”

    很快,弄清楚情况的赵构勃然大怒。

    “这些混账东西是想要做什么,他们是在威胁朕吗?”

    “朕堂堂大宋皇帝,难道连让谁当宰相都要听从他们的命令不成?”

    话虽如此,但赵构说话时脸色发白,身体颤抖不止,显然心中也颇为害怕。

    他的心腹宦官蓝珪快步而至,递上一份文书。

    “陛下,这是宫外百姓的请愿书。”

    赵构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了请愿书。

    他下意识地先看向了落款处。

    “陈东?”

    赵构莫名觉得这个名字颇为熟悉,但一下子又想不起来是哪位大宋官员。

    蓝珪见状赶忙提醒道:

    “陛下,就是靖康元年,带着汴京数万军民伏阙上书的那个太学生。”

    赵构顿时恍然。

    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南下包围汴京城的时候,大宋朝堂内部主战派跟主和派争斗不休,当时在位的宋钦宗立场也是摇摆不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关键时刻,陈东等热血激昂的太学生,组织了一场足足有数万汴京臣民参加的集会,在皇宫门外“伏阙上书”,坚决支持李纲等主战派大臣。

    宋钦宗被这场上书所震动,由此意识到了主战派确实是民心所向,最终坚定地支持李纲进行抵挡,从而让金军第一次汴京之围最终无功而返。

    陈东由此名声大噪,成为大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之一。

    不过伏阙上书发生的时候,赵构还在金军大营之中和完颜宗望射箭呢,那场事件他并未亲眼目睹。

    赵构定了定神,开始看这份请愿书的正文。

    不看还好,看着看着,赵构的脸庞明显变得扭曲了起来。

    “……李纲乃天下民心所向,今陛下罢之,何其昏庸!”

    “黄潜善、汪伯彦,奸臣也,陛下何能令其高居庙堂之上?”

    “李纲不可罢,黄、汪不可用,此乃民心,陛下当正视之。”

    “复用李纲,亲征燕云,迎二圣归于汴京,仍不失陛下英明。”

    “陛下本不当即大位,若依旧亲小人而远贤臣,将来二圣归京,陛下又何以自处?”

    赵构看到这里,只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心中怒意如火山喷发。

    他大叫一声,直接把这份请愿书撕成碎片。

    “这陈东,安敢如此编排于朕!”

    “来人,立刻给朕召集军队,将这些暴民统统驱散。”

    “再给朕找到这个陈东,斩立决!”

    很快,黄潜善和汪伯彦带着大量军队赶到,强行将请愿的民众用棍棒、武器殴打驱散。

    请愿书的执笔者陈东也被逮捕,当场押往应天府东市之外。

    刑场外,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愤怒的大宋百姓。

    “陈东是大宋的好男儿,陛下怎么能无辜诛杀!”

    “赦免陈东,复用李纲!”

    但任凭百姓们如何呼喊,黄潜善、汪伯彦两人带着军队牢牢地控制住了整个局势,甚至不惜亮出兵刃。

    在明晃晃的刀剑威胁下,所有人终于都安静了下来。

    黄潜善长出一口气,对着负责监斩的执法官道:

    “还愣着干什么,行刑!”

    执法官一脸为难。

    民意汹涌,所有人都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