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朱棣何许人也?

    大明永乐皇帝陛下。

    丰富的治国经验在身,他只凭直觉就能感到李弘壁说的这些正是治国大道,是谋国之论。

    “弘壁大才,你继续说,朕洗耳恭听。”朱棣的表情凝重起来。

    徐皇后也变得严肃多了,称赞道:“‘要想富,先修路’,短短六字,用辞极妙,深思颇有道理,此策对社稷有大用!”

    李弘壁思索了片刻,认真想了想,还是开口道:“陛下,娘娘,道路这东西,其实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修建的时候是需要投入极大成本的,而且投入的成本很难收回获益,因为它消耗的是国本。”

    就连后世的高速路都不一定能够回本,甚至是常年都在亏损,更别提现在的大明王朝了。

    所以有些丑话还是要说在前头,李弘壁相信以永乐大帝的英明神武,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修路这种事情,不仅投入大,工期也很漫长,陛下恕臣直言,一代或两代帝王,也许都很难将大明全境州县的道路修好,若后面的帝王觉得费而不惠,或许便是人亡政息,直接半途而废了。”

    这句话说得略显诛心或者不敬。

    但事实就是如此。

    永乐皇帝的很多政策,朱高炽甫一上位便直接给废除了,比如郑和下西洋等等,说是“人亡政息”再贴切不过。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大明各地州县都修成了水泥路,以帝都北京或者南京为中心,如蛛网般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这些道路便是强国富国的动脉,天灾也好,人祸也好,只要道路不断,没有过不去的坎。”

    “商贾们的货物流通愈发快捷,军队的行动愈发迅速,各地州县的任何风吹草动也能更快传到京师,更有利于中央朝廷对地方官府的彻底掌控。”

    朱棣和徐皇后眼睛越来越亮,不时深吸口气,显然这对天家夫妻此时内心很不平静。

    不过李弘壁方才所说的那些,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这是一项漫长且浩大的社稷工程,即便英明如永乐大帝,此刻也不由有些犹豫迟疑。

    原因无他,大明现在进行的大工程确实很多。

    其一就是疏浚大运河,此事涉及到日后迁都,所以不容片刻懈怠。

    其二则是营建北京帝都,既然朱棣准备将朝廷迁过去,那北京这边自然就要修建一所全新的都城,朱棣已经命工部开始着手准备了。

    其三还有修建帝陵,这也是一项大工程,皇帝即位之后都会让人遴选风水宝地给自己修陵墓,正因为耗时耗力所以才会一即位就着手动工,可想而知这工程量了。

    再加上不久之后郑和就要率领船队出海,这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政开支!

    因此,别看帖木儿国刚刚送来了五千万两银子,可是永乐朝廷要用钱的地方简直太多了,这五千万两恐怕真不一定够花啊!

    而且据朱棣所知,驿站经费与邮传经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光永乐二年这一年,全国驿站所耗银钱高达三百一十三万余两。

    每个驿站的经费一般是按驿站的大小、人员和车马的多少来供给的,用于驿站物资的补充、驿站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以及驿夫酬劳的支付等。

    尤其是某些达官显贵住宿驿站,还必须要吃好的喝好的,那就更是增加了驿站的开支。

    驿站名义上隶属于六部中的兵部,实际上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民间征收的赋役,也就是说地方官府负责当地的驿站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