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边说着话,余掌柜边喊了在跑堂的大儿子安排了简单饭菜不顾吴氏推辞请了几人入座,边吃边聊。

    “不知道余大叔准备咋卖这道大钳?”李兰花组织了下语言:“人家也不知道咱来福酒家有这好吃的新菜式啊。”

    “是啊,”掌柜的叹了口气:“咱这光景,兰丫头你也看到了,难啊。”

    “丫头有一次听一个货郎说在京都好多酒家出新菜式的时候都会拿到街上让大家免费吃几口。”兰花憋了半天,努力想象一个十岁的娃说话的样子。“您知道这是啥意思吗?”

    掌柜的眼睛一亮:“妙啊!不愧是京都!人才辈出,这法子好!只要街坊们尝过我们这大钳的滋味,就不愁他们不上门!”

    “兰丫头,你真是咱来福的小福星啊!”余婶子也笑着附和道。

    “对了,叔,您见识广博,给咱这大钳取个好听的名字呗。”兰花倒是想叫麻辣小龙虾,又怕带了龙字犯了寮朝的什么忌讳。

    “好听的名字?”掌柜的沉吟道:“大钳大钳,大钱,”一拍桌子:“就叫福星大钳!咋样?”

    “好听!”二郎看上去像低头猛吃,其实他一直在默默的偷听,这会儿一个没控制住,一下子激动的大喊出声,挠挠头:“又有福又有钱!真好!”

    “哈哈,我也觉得这名字好!好上口又吉利。”余婶子也笑着说道。

    定下了名字,兰花又绞尽脑汁的装成十岁儿童,七拐八绕的带着几人的思路绕道重点上,交代了注意事项,又各种明示暗示递话,掌柜的两口子才终于在兰花的引导下敲定方案。

    来福酒家走的是老百姓路线,做了四十多年街坊邻居生意,镇上的街坊一般也是吃两顿,有的富裕人家也有吃三顿的。所以下晌以后人流量大,生意通常也是最好的。

    所以几人暂时决定:申时在来福酒家大门口招牌下支上一口大锅,把龙虾卤子里的大块佐料捡出来扔掉后敞着锅把龙虾热上,玉米饼也贴在锅边炕着。余家大儿子,也就是店里的跑堂小二哥余智达看着锅,二儿子余智远负责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