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京师东华门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作为大明的特权监察、特务和秘密缉查机构;成立于明成祖永乐时期,由皇帝身边亲信宦官担任东厂厂督;东厂是大明始创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构,监察百官,监视民情。

    靖难之役中,朱棣武力夺取帝位,非法推翻建文帝朱允炆政权,在南京自行登基继位大统,改元永乐,成祖永乐皇帝。

    鉴于世人对永乐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而大明正统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一些忠于建文帝的人纷纷声讨永乐新政权;朝廷中的很多大臣暗地里对永乐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在处理朝政上消极怠工。

    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新政权,于是,决定建立一个全新的机构,监察朝臣和天下百姓;在燕京起兵夺位的过程中,朝中一些宦官太监和和尚给了他很多支持;所以,在永乐皇帝心目中,总觉得宦官比较贴心可靠,并且宦官身处皇宫,支配起来也比较方便。

    于是,永乐皇帝一反常态,推翻太祖皇帝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开始重用宦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东缉事厂”的新官署,命所宠信宦官担任东厂首领。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

    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

    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

    东厂监视**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

    而对于担任朝中级别高的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东厂入内即摆设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东厂和锦衣卫是朝廷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继位之后,魏忠贤逐渐掌控东厂和锦衣卫;为了巩固加强自身权利,魏忠贤将锦衣卫与东厂并列,合称“厂卫”,自任东厂提督,委任其义子田尔耕为锦衣卫都督。

    魏忠贤安排亲信宦官担任锦衣卫首领,分派到各个州府,监察地方军务和政务,使得皇帝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和稳固。

    由于东厂魏忠贤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魏忠贤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