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皇太子的册封仪式,是南京礼部办理的第四次储君册封仪式了,自然驾轻就熟。

    懿文太子、郑王、今上,俱有前例,不用担心找不到参照对象。

    按照礼部所拟的流程,在正式册封前一天,先要昭告天地,宗庙,社稷。

    节册宝案被鸿胪寺设于奉天门,又有彩舆、宝案、中和韶乐及大乐,一应种种,俱都安排好。

    册封当天,回归本职的锦衣卫则设卤簿大驾,天子服衮冕,升座后鸣鞭报时,文武百官则着朝服正式行叩头礼。

    然后,由礼部的六员礼官引导,就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之中,皇太子徐徐就位。

    按照流程步步行来,分明是已经谙熟的礼节,祁元询却觉得迈出的每一步都重逾千钧。

    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礼仪,终于,祁元询听到了赞官唱道:“册长子元询为皇太子。”

    作为受封当事人,祁元询在激动的同时,心内涌出一股无言的感动。

    他是这个国家的继承人,未来,将会背负着天下臣工百姓的期望,登上皇位施展自己的雄图。

    受封太子,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众人瞩目,这不仅是荣耀,也是鞭策。

    太子册封之后,又有朝谢太上皇之仪、朝谢中宫皇后之仪、受文武百官贺仪等流程。

    原定版本,诸王与皇太子是同日受封的,只不过太子地位更尊,仪式之中,自然也处处彰显。

    只是天子原先迟迟不封皇太子,如今封了皇太子,又要替他强调地位。

    皇太子册封先于皇子并诸王子,祁元询升格为皇太子后,次日,他是他的弟弟和一众堂兄弟的受封仪式。

    受封人数多了,但规格嘛,和太子册封之仪,就低了不少。

    祁元诲和祁元证这两位亲王在一众受封的同辈里,简直是鹤立鸡群,按照亲王、亲王世子(准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四等册封仪式,亲王自然是里头独一份儿。

    可是矮个儿里拔高个儿有个什么好高兴的?

    反正祁元诲是不顺心的,尤其是受封了,除了拜太上皇、天子、中宫,还要拜东宫,在听得那令人气恼的一声“恭喜吾弟得封亲王”前,还得祝讨厌的大哥“荣膺册宝”,更让人生气了。

    不管弟弟怎么想,反正祁元询是很快乐的。

    会有和他夺嫡的想法,二弟还是没有接受社会的毒打,祁元询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未来对他回以现实重拳,让二弟的思想早点回到正轨。

    那样的话,二弟一定会变成一个乖巧的好弟弟,而不是照礼官的教导说着“长兄皇太子殿下荣膺册宝,不胜忻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那股不乐意却都要透体而出的讨厌鬼。

    祁元询的快乐虽然是建立在弟弟的痛苦之上的,但是,绝对仅限于二弟汉王一个人。

    其实册封大典真正举行,大家都挺高兴的。

    原本亲王、郡王之下,宗室之爵就直接跳到镇国将军了——毕竟公、侯、伯乃是国朝专封给勋贵的。

    但是,实行考封制之后,亲王之后,除却板上钉钉的世子能封郡王,其余诸子能封的,其实只有六等爵,这样一来,未免显得太不好看了。

    同样都是太上皇帝的孙儿,凭什么有人能受封皇太子、亲王、郡王,称孤道寡,剩下的人再努力,也只能是将军?

    甭管这个将军在宗爵里也已经不算低了,拿出去,毕竟不好听!

    按照太上皇当初颁行未改版时的《祖训录》的设想,封镇国将军的都已经是他见不着面的、不能受封为世子的庶出曾孙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已经不错了。

    可是,如今受封将军爵的,有好几个可都是太上皇那里露过脸的年长孙子啊!

    不管脾性如何,好歹在太上皇那里留有些印象。

    考封制度提出者皇太子殿下:不是我,我是真的忘记了两个朝代的爵位等级数量有不同,我可以补救的。

    天子在实行考封的时候,觉得方法不错,真正实行起来了,要议定爵位了,才发现这个问题。

    是以最后又在宗室爵位中增设了郡公、郡侯、郡伯三级爵位。

    只不过待遇嘛,其实就是原定的将军爵的待遇,只不过略有增加,后头的爵位待遇又削得多了些而已。

    不管怎么样,有实惠又好听是最重要的。

    祁元询的这帮堂兄弟,受封郡公的有高平郡公、汝南郡公,和祁元诲关系颇佳的一位堂弟受封的是昭德郡侯。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在京中风评同祁元诲一样不佳的皇孙祁元讷,就是当年宣武二十六年奉天殿宫宴显示的光幕记载上,构陷亲兄、“失爱于父”都被史书明文记载下来的倒霉蛋。

    梁王祁元证怎么嘲笑汉王,祁元询是不管,这都是弟弟们自己的事嘛!

    去皇爷爷那里,让他老人家也感受一下自己得封太子的喜气,岂不是比看两个弟弟斗气要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