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乾圣元年二月,诸王归京、天家团圆共度佳节也过了许久,到了他们归藩的时候了。

    诸王离开了,但同来的诸王世子与年满十岁的诸子却都没走。

    天子亲自下诏挽留,要让这些侄子在京中尽孝——毕竟太上皇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儿孙绕膝的景象了,儿子嘛,尽有几个没离京受封的在了,倒是孙子,可以多留些,也好培养彼此之间的兄弟情谊——一如宣武旧制,诸王自然是只能应了。

    宫中的百孙院再度迎来了新主人。

    人多了,宫中自然就热闹了起来,太上皇常会见到来请安的儿孙,老怀大慰,身体进一步好转。

    他老人家住在乾清宫,儿孙常来看他自然没有不方便的。

    可是太上皇作为开国之君,对国朝未来的规划向来是一丝不苟的。

    上皇常居乾清宫这一天子之宫,皇帝、皇后居于小小的东宫之所,这成何体统?

    如今又有诸皇孙居于百孙院,上皇后妃也未移宫,明明这座紫禁城已在名义上属于天子乾圣帝,可是在宫中,似乎还停留在宣武时代。

    轮到祁元询侍疾的那一天,上皇就将想法写与他看了:“询儿,你与皇帝说,让他在宫中辟两间宫室,朕居一处,朕的那些妃子们居另一处,下个月前,就给皇帝、皇后将宫室腾出来。”

    上皇的这个考虑,真的实施的话,自然是帮天子解决了一个麻烦。

    上皇未曾立后,天子所居的乾清宫被他占着,但皇后的居所坤宁宫可是空着的。

    皇后之所以未曾搬离东宫,一是因为和天子的夫妻感情甚好,另一点则是因为,乾清宫里居住的还是太上皇,皇后搬进坤宁宫,这成个什么样子?

    饶是太上皇的提议有好处,祁元询还是要表一表孝心的。

    “爷爷,您在乾清宫住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起这事了?”

    “皇帝都登基几个月了?现在还住在东宫。你还住在东宫后头,连个单独的宫殿都没有。你们住得这么寒碜,天家颜面怎么好看得起来!”

    祁元询期期艾艾地道:“那也不至于搬得那么急呀。下个月就迁宫,宫中哪有现成的宫室给您啊。另起新宫的时间也不短呢。”

    太上皇却是不在意这些虚礼:“紫禁城那么大,连个宫室都腾不出来?让皇帝还一直住在钟祥宫,给外人看见,成什么样子!”

    太上皇告诉祁元询,也不是让他帮忙拿个主意,只是让他传话而已。

    决定既然已经下了,那么他是不会更改的。

    “你说就是了!”

    甚至于他命令祁元询向皇帝说迁宫之事的时候,不是写出来,而是说出来的。

    太上皇的决心已定了。

    至于为什么是让祁元询转告天子,而不是太上皇自己向天子说,那就是他对祁元询这个孙儿的爱护了。

    太上皇封了祁元询做太孙,祁元询又有天子如今独一个的嫡长孙,无论是身份、宠爱、子嗣哪个方面,都很有竞争力。

    可是天子偏偏就没立皇太子。

    太子登基成为天子,太孙则转封皇太子,这明明是顺理成章的事。

    要说天子是因为各种事情忙忘了,现在终于告一段落,那也不尽然。

    朝中请天子早立太子,以固国本的大臣挨个数,一时半会儿都数不完,这样的风声,连太上皇都有所耳闻了。

    祁元询知晓皇爷爷是在为他的地位着想,心中感动,自然不再劝谏与推辞。

    说完迁都,太上皇又和祁元询说到皇后在为两个嫡出女儿选婿的事。

    上皇对子嗣都是疼惜的,只是皇子明显比皇女受宠,太上皇除了对天真可爱、心地纯善的小女儿宝庆公主另眼相看,皇女之中,也就只有发妻孝慈皇后所出的两个嫡女宁国公主、安庆公主让他最为挂念,旁的女儿,虽也疼爱,却也没到时常挂在心上的地步。

    皇孙一辈,这样的表现就更明显了。

    宣武年间,皇孙们受命上京学习,太上皇还能见到这些个孙子,而皇孙女们,就算站到上皇面前,他怕是也没几个能认出来的,或者说,她们的名字太上皇是否知晓都是个问题。

    能让太上皇在迁宫这样的大事后面提到她们的名字,祁元询觉得自己的两个姐妹足以感到欣慰了。

    皇孙女都要婚嫁了,太上皇才发觉,自己还有几个女儿也差不多要到嫁人的年纪了。

    反正现在天子登基,无论是天子的姐妹还是天子的女儿,婚事都托付给天子和皇后吧。

    之所以提起婚嫁之事,还是因为太上皇想起了因为他的病重、天子接班,而中断的为皇子、皇孙选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