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诸皇子皇孙上交了策论后,天子先将它们都过了一遍眼,选出了几份比较出彩的。

    至于为什么说天子选出的这几份是出彩的,而不是被淘汰的,那是因为,天子连点了几个人的名字,让他们仔细说说自己的想法。

    祁元询赫然在列。

    他可不觉得自己会在第一轮就被淘汰——那样也太丢穿越者的脸了,也对不起光幕为他营造的声势、替他开的挂——更何况,如何他们的想法在第一轮就被天子淘汰,又何必说出来呢?

    至于被点名的人里居然没有他爹赵王,祁元询只能表示,爹,上次的命题作业没在做完后交给你看不是我的错,没能照抄我的作业,也不是你的错。

    老爹放心,还有我为你争光呢!

    被天子点名的人,按顺序排起来,分别是三位藩王与两位皇孙。

    按长幼排序,发言次序被定为皇次子秦王、皇三子晋王、皇十七子宁王、皇第四孙元询、皇第五孙元訢。

    虽然秦王和秦王世子对储位的心思已经淡了许多,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上交的策论也是敷衍了事的。

    再怎么说,他们也是藩王,若是能登大宝也就罢了,目前看来,秦王系能夺得皇位的可能性不大,既然如此,还不如在宗藩之策上多下点功夫,至不济,也能说服天子施行一部分。

    而且,祁元询觉得,秦王系的发言位置,肯定会有一个的。

    秦王毕竟是天子现存的年纪最长的儿子,在大部分人的治藩之策都不大可能特别有新意的情况下,秦王是一定能有一个发言机会的,这是他的地位决定的。

    秦王如此,被选上发言的其他皇子皇孙,同样如此。

    如果没有特别出彩且标新立异的言论,那么在大家的观点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更符合嫡长制的皇子皇孙会更容易入选。

    秦王、晋王、赵王等人,若说他们这一批受着同样教育、同样戎马征战多年的年长皇子思维截然不同,那才是让人惊讶的事情。

    有两个哥哥顶在前头,目前还不能算是最年长皇子的赵王,就只能拱手把表现机会让给别人。

    祁元询:爹,没关系,你还有我!

    祁元询的排名比较靠后,就看着三位皇伯、皇叔先发言。

    秦王、晋王都是被光幕预言了早死,继位可能性被大幅削弱的宗王,因此,他们的对宗室政策就偏向于宗室一点。

    毕竟他们的后代依旧会是宗室,执掌朝廷的可能性不大,还不如多为子孙后代着想。

    当然了,天子都让他们好好商议了,照搬天子原本的政策那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还是有着创新的。

    秦王和晋王的建议都偏保守,祁元询在心内替两位皇伯总结了一下,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可过分削弱宗室!

    他们自己提出的策议里倒是削减了宗室待遇,但是朝廷只是减轻了财政方面的负担,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少改善。

    皇子中最后一个发言的宁王在皇子中排名靠后,提出的策议就更有进取性。

    “儿臣建议,可效仿前朝,允宗室藩王征别国以为封地。是以,请父皇允诸王扩充王府卫军!”

    宁王别的话都还没说,就这么一句,就让文华殿内诸王尽皆哗然。

    有不少人暗暗地瞥了赵王一眼,只见他八风不动,便叹他好气度。

    赵王得登大宝的希望不小,宁王此言,在当今天子看来尚不如何——毕竟诸王都是天子的儿子,扩充一部分的王府护卫军,并不算什么出格的大事,事实上,北地九大藩王,王府卫军的数量就比寻常的藩王要多——可是,在新皇看来,不就是心大吗?

    祁元询默默给宁王叔点了个赞。

    男人不狠,地位不稳。

    看宁王叔这个提议的架势,说他对自己正常登基成为皇帝有信心,那真是鬼都不信。

    不过提出这个提议……难不成,宁王叔现在就有想要开疆拓土的想法了?

    宁王的提议,是以扩军、允藩王征别国为主要内容的,真要说到宗藩待遇问题,也只是提了提削减禄米之类的,毕竟宁王的策议里满满都是私货,重心就不在这上面!

    宁王的提议是不错,天子也动心,但是这件事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就行了,讨论还得放到后面来。

    于是乎,三位或是过于保守、或是和稀泥、或是说不到点子上的藩王退场后,终于轮到了祁元询上场。

    明明在皇孙中排行第四,却有了皇孙辈第一人的万众瞩目级别的关注度,祁元询都不知道这对自己是好还是不好了。

    唉,怪只怪他太优秀。

    因为提出的想法太优秀了,就连开口,都是天子直接开口询问他,而不是让他慢吞吞按顺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元询啊,你这个‘恩封’、‘考封’,是什么意思啊?”

    祁元询上交的“作业”是他准备了很久的,光从厚度上,就比其他的叔伯兄弟要厚不少,所以在上交的时候,他还特意仿照前世某朝内阁票拟的做法,贴了一张黄签,提取了策议内容关键字,在“作业”上头写好了简述。

    天子方才虽然大致看过了每个人的策议,但是数量太多,还不可能每个都看得很仔细,像祁元询的策议,他同样是没翻完,好在前头有简述,他想说的内容

    “禀皇祖父,孙臣的想法是这样的:

    古语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皇祖父宽待子孙,子孙后代,永享世爵,如今宗室人丁稀少,尚无异状,日后枝繁叶茂,难免需要国朝花费更多力气供养宗室。”

    这一句虽然听起来是套话,但是还是有用的,祁元询又强调了一遍光幕所显的,国朝宗室过多,以至于朝廷要花费大量禄米去养宗室。

    “宗室支出不少,若削减宗室禄米,孙儿又恐其日子难过。”

    祁元询这一句,就是否定了在场不少人都提出来的削减宗室开支的想法。

    在场的诸王、皇孙看着祁元询的脸,都觉得他怕不是为了先得到皇位,不惜做好人、烂摊子等子孙后代收拾。

    虽然他们的想法被祁元询否决了,可是,有这么一位为宗室着想的帝国未来准继承人,他们真的没什么意见。

    天子宣武帝是知道祁元询话只说了一半的,是以也不觉得他敷衍,而是示意他继续说。

    祁元询继续道:“宗室自然要供养,只是,这宗室的范围如何论,孙臣觉得,还是要限制的。”

    祁元询说到这,才是真正要开始说自己的意见,在场的聪明人也知道,戏肉来了。

    “皇祖父为子孙定爵八级,孙儿以为,宗室有爵者,至末爵奉国中尉后,便不可承爵了。且宗室世子世袭其爵,庶子降一级承袭,人数太繁,不如定下规矩,若无大功于国者,其爵皆降袭!”

    诸王这下都听懂了。

    什么叫杀人诛心?这就是啊!

    不声不响,连根儿都给人刨了!

    天子规定是子孙的爵位,世子都是世袭罔替的,其余诸子降一级袭爵,祁元询倒直接来了个皆降袭。

    本朝注重嫡长,若是世子都降袭了,那其他人呢?岂不是降得更多?!

    不过,这方法对朝廷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便不需要担心宗室过多了。

    天子是知道这一点,可是,他是苦孩子出身,平生一大愿就是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不用再过他那样的生活。

    所以天子一反前人的惯例,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永为宗室,且永享爵封。

    更何况,天子还久违地给了藩王们实际的封地。

    本朝之前,藩王有实封的,只有汉晋二朝。

    汉唐之前,出五服者便不为宗室,出服后的宗室不算天家人,似寻常人一般科举或参军方可兴家。

    赵宋的宗室虽然不能参政,但是在宗室认定这个方面,却是要比汉唐宽许多。

    只不过赵宋的宗室不仅不能参政,还被圈定了居住范围,宗室大规模聚居,相当于被囚困在某几个城市。

    赵宋也因宗室过多,面临过本朝在光幕显示中需要面对的宗室供养问题。

    只不过,赵宋有位王荆公,这位敢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佬,发动的变法当中,有一项就是削减宗室待遇、开革远支宗室。